28

2021

-

06

青岛:先后投资212亿元保障水务建设,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6月25日上午,青岛市“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在青岛国际新闻中心召开,市水务管理局介绍了青岛市水务建设发展情况。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市水务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高锡介绍,十八大以来,是我市水务建设投资最大、水务设施建设最集中的时期,为保障水务建设,全市先后投资212亿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青岛水务力量。

 

 

  实施客水调引、联网互通

  开创可持续发展的水安全保障局面

  青岛是资源性缺水城市,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用水,确保全市水资源保障安全。

  夯实水务基础设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新开工建设新河水库、河湖治理工程、海水淡化、污水处理等重点项目。截至目前,青岛市现有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21座,小型水库489座,总库容15.24亿立方米。积极推进农村水利建设,其中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在水利部、财政部、省水利厅组织的绩效考评中连年获优秀等次。

  积极做好客水调引。配合我省建成引黄济青改扩建、胶东调水工程,外调黄河长江水已成为青岛城市供水的主力水源,引黄济青工程运行32年来,累计为青岛配水约50亿立方米。2015年南水北调东线向青岛调水以来,累计调引长江水10亿多立方米,青岛市成为国家重大调水工程的直接受益者。2019年我市又投资39.26亿元,建设青岛黄水东调承接工程,今年底将建成并具备通水条件,将成为青岛第二条战略调水通道。

  基本建成水资源配置网。为加强水资源联合调度,青岛市先后完成产芝水库向即墨、城阳、崂山调水工程,白马河向董家口经济区调水工程,黄同水库到云山段青岛供水接管点调水工程,棘洪滩水库向胶州市调水二期工程等19项水资源配置工程,基本形成了“蓄引结合、主客联调、海淡互补”的水资源配置工程网整体框架。

  非常规水利用逐步扩大。新建两座10万吨级海水淡化项目,目前海水淡化设施能力已达22.4万立方米/日,占全国海水淡化产能近七分之一,有效发挥了市政用水战略储备、应急调峰等重要作用。积极做好再生水利用,再生水处理能力达到84.5万立方米/日,有效补充了我市生态用水。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打赢水旱灾害防御战的系列胜利

  我市积极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水旱灾害防御取得扎实成效。

  防洪工程更加安全完善。开展了大沽河综合治理,重点完成了堤防填筑227公里、河道疏浚116公里、河道护岸257公里,以及124座取水口、涵闸等穿堤构筑物等工程建设任务,全线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发挥了良好的防洪作用,大沽河已经成为贯穿我市南北的绿色生态中轴。加强重点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病险拦河闸除险加固,加大城区积水点整治,防洪防内涝工程及设施不断完善。

  防汛减灾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完成《青岛市超标洪水防御预案》《大沽河防御洪水预案》以及24座大中型水库、489座小型水库的防御预案和方案修订工作,建立市、区(市)、镇三级300余人的防汛专家库,全市组建了113支水工程抢险队伍,基本构建起以主要河道、水库为骨干,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

  应急物资储备更加全面。以市级水旱灾害防御物资储备库为辐射,省级重要河道大沽河和全市大中型水库均按标准设立了防汛物资仓库,市、区(市)两级仓库共计31处,定期开展人员和物资防汛应急演练,成功防御了“温比亚”“摩羯”“利奇马”“巴威”等台风,有效维护了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全力应对干旱灾害影响。针对2014年以来连续5年的旱情,积极组织开展抗旱救灾和生产自救,把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放在首位,统筹全市水资源调度,强化节约用水,挖掘本地水资源,扩大海水淡化利用,积极争取加大客水调引量,实施应急调水,保障了全市重大活动和广大市民生产生活正常运行。

  积极适应发展、提标扩产

  基本构建城乡供水一体化新模式

  不断扩大城市供水能力。新建、扩建水厂10座,目前共建有白沙河水厂、仙家寨水厂等44座城市水厂,年供水总量6.04亿立方米,平均日供水165.5万立方米。其中市区年平均供水总量5.24亿立方米,平均日供水量143.6万立方米。

  积极进行水质提标改造。近年来,我市先后完成仙家寨水厂、白沙河水厂等主要水厂深度处理及工艺升级改造,其中采取深度处理工艺的水厂设计能力145.6万立方米/日,深度处理规模位居全省第一位。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加大一户一表和老旧管网改造力度,改造接管居民一户一表221.5万户,改造接管居民二次供水设施2421套,保证了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供水安全。

  全面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先后实施了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两年攻坚行动,全市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率由61%提高到94.16%,我市逐步形成了“城市供水管网延伸”、“乡镇规模化集中供水”、“单村集中供水+净水机”、“户内自备井、集中供水点+净水机”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农村供水保障模式,有效保障了农村饮水安全。

  严格做好水质检测。建立健全水源卫生防护三级管理和水质三级管理体系,实行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在农村饮用水水质监管方面,形成了供水单位日检巡检、县级水务部门定期检测、卫生健康部门持续卫生监督、市水务管理局定期抽检的水质检测管理体系,市民用水更加安心放心。

  注重源头保护、系统治理

  创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城市

  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小流域治理。对全市大中型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实施以“物理隔离、视频监控、设立标志”为主要内容的安全保障项目建设,有力保证了饮用水源地安全。狠抓水土保持工作,完成了黄山、子罗山、书院水库等81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生态效益明显。

  河长制湖长制全面落地见效。2017年我市全面实行了河长制,建立了完备的河湖长制组织体系,目前全市设四级河长湖长4618人。推进河湖长制深入落实,完成440条河流“一河一策”编制和125条区(市)级以上河道岸线利用保护规划编制。先后组织开展了河湖清违清障、“清河行动”、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等专项整治活动,累计清理河道长度3574公里,河湖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严格排水管理和污水治理。城镇排水与污水收集处理体系日趋完善,新建市政雨水管网2006公里,污水管网1179公里,新建、改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13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达到244.6万立方米/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以上。突出抓好黑臭水体治理,完成12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推进实施李村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现了城市水环境质量长效稳定提升。

  持续抓好节约用水和水文化建设。坚持节水优先,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行政指导、经济制约、科技挖潜等多手段相结合的节水管理模式。青岛市工业取水量在总取水量中所占的比值由之前的60%下降到30%,万元GDP耗水量为8.11立方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体再生水利用设施逐年增多,全市七区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以上,青岛市水资源利用率居全国前列。加强节水载体建设,目前共建设了133个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81个省级节水型居民小区和4所省级节水型高校,节水载体建设数量及质量位于山东省前列。

  始终关注移民、持续帮扶

  绘就水务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实行资金支持、项目扶持、科技支撑助力水利移民发展。

  发挥资金补助作用。在2006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以来,我市为移民发放直补资金8.88亿元,受益移民58.86万人次。

  加强产业项目扶持。投入项目资金7.2亿元,建成一批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产业项目1364个,受益移民村1783个村次,全市已建成54个移民村联建集聚化高效农业园区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全市目前建成美丽移民村26个。

  实施移民扶智助力工程。成立了由16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组成水库移民专家服务团,连续多年开展了移民科技下乡、移民致富带头人培训、“一对一”保姆型科技服务,累计组织科技下乡服务321场次,培训移民群众和致富带头人1.6万余人。

来源:青岛日报社